清明節的草仔粿、紅龜粿一直是我的最愛之一。小時候媽媽都會在清明前開始動手做,在旁邊一邊讀書一邊陪著她的我,有需要的時也會插手跟著一起幫忙打印,記憶猶新但已是多年以前。 今年我ㄠ媽媽一定要敎我,才不會讓傳統的手藝失傳。媽媽說我像小時候一樣的賊,出一張嘴就讓她忙半天,縱使我已為人母但是還是要撒嬌。 這是一定要的啦!
為了找鼠麴草我可是翻遍了各地找不到。二個星期前去了一趟廣州街的青草巷,店家老闆說這個草要新鮮,現在比較難採得,而且去的時候是星期天整個巷子的青草店全都公休,真是沮喪。這星期六又去了一趟,心情卻大轉變,找到了要做紫蘇梅的紫蘇之外還找到了艾草。擇日不如撞日,當下就買了1斤艾草要去出嘴請媽媽來出力啦。
附記:這條廣州街的青草巷我喜歡,下次還要再來。捷運板南線至龍山寺站下。
材料:
艾草 1斤
水 (煮艾草用) 適量
二砂糖 (炒艾草渣用) 適量
糯米粉 (日陽牌) 3包
水 參照糯米粉包裝上的建議
內餡:
白蘿蔔 (去皮後重量,刨絲) 4斤
蘿蔔乾 1斤
蝦米 (剁碎) 6兩
乾香菇 (大朵,泡軟) 20朵
白胡椒粉 適量
素蠔油 適量
步驟:
1. 艾草取葉去梗洗淨備用。
2. 炒菜鍋燒一鍋水,沸騰後下艾草煮至在沸騰後撈起沖涼水。
3. 艾草去除水份後放在鉆板上以菜刀的刀背剁碎,一邊剁一邊擰乾水分。
4. 艾草渣盡量剁碎後備用 (艾草渣一直剁到細緻為止,因為之後要揉進粉糰裡)。
5. 炒菜鍋下油小火加入二砂糖,放進剁好的艾草渣拌炒直至糖溶化後熄火盛出備用。
6. 接下來先執行內餡準備工作,將泡軟的香菇切丁、白蘿蔔去皮刨絲、蘿蔔乾洗淨擰乾水分、蝦米洗淨剁碎備用。
7. 炒菜鍋入油開火炒香蘿蔔乾後盛起備用。(因為蘿蔔絲含水分,一起炒會讓蘿蔔乾的脆度降低)
8. 接著將炒菜鍋再次入油開火炒香香菇、蝦米後加白蘿蔔絲續炒,同時加入白胡椒粉及素蠔油調味。完成後盛起放涼備用。
9. 接下來製作粿皮,將糯米粉倒在工作檯上取一小部分的粉和清水攪和成小粉糰。
10. 取一小鍋煮水燙煮小粉糰,煮好的小粉糰叫做粿脆,此步驟為了和工作檯的糯米粉一起揉成粿糰。
11. 將粿脆放入工作檯的糯米粉,加水和艾草渣一起揉搓成糰。水量要逐次加入以免粉糰太濕,揉搓的時間影響粿的Q度,所以需要一些時間。
12. 揉搓粉糰時工作檯上可加些油否則會太黏而不易操作。
13. 待粉糰均勻成糰後顏色為淺淺的綠色及完成粿糰。
14. 取適量的粿糰包入放涼的內餡,如包包子一樣的將粿包起整形抹油放在防沾紙或粽葉上放進蒸體中。這樣的材料我們包了39個草仔粿。
15. 炒菜鍋備水加蓋開火煮沸後打開鍋蓋,將放好粿糰的蒸體放入鍋中並加蓋,大火蒸18~20分中即可。
我的出嘴大家做真可說是很棒的一次祖孫三代的親子動手做。媽媽也因入鏡在部落格裡留就記錄而顯得開心。 兒子居然問我「媽媽,草仔粿怎麼都不見了?不是很多嗎」。看來我得再為他多做一些…….